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
 
 

《细讲弟子规》第35集课程复讲

夏慧容学长

  
    1.我们行善发挥仁爱之心的对象包含哪些?
    仁厚之心可以从孝顺父母推衍到敬一切人的父母、亲属;再延伸到对各行各业的尊重;还要爱护很多属于社会比较弱势的团体,如:“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除了弱势团体要尊重,坏人也要爱。如:马加爵事件。他因为同学觉得他穷,长期笑他、讥毁他、瞧不起他而萌发杀机,杀了好几个同学,但一个同学却逃过此劫。因为这位同学曾经帮他拿餐盘装过一次饭,所以这个同学才化解了这个危难。所以,人有善心自然就有善的回报。不管对方是多么恶的人,只要我们有善心、德行,都能够慢慢唤醒他的良知。假如去攻击他可能会两败俱伤,所谓“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很有可能他会恼羞成怒就不好。为什么他们会走向歧途?因为没有好的家庭教育,没有好的学校教育。所以一个人之所以会误入歧途是他的人生过程没有遇到真正爱护他的人,所以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我们要去同情。所以面对恶人:要引导孩子先把自己演好,自然可以感化他人。孩子有这样的态度,他就常保一种对人和善的态度,就不至于跟人起冲突。  
    除了人要爱,动物也要爱护。因为动物跟我们一样都有灵知、都有感觉,牠也会痛,牠也会伤心、也会难过。如:西藏猎人看见一只藏羚羊举枪要射杀时,藏羚羊突然向猎人双膝下跪,觉得很奇怪的猎人还是把牠射杀了。隔天把猎物剖开来时,才发现肚子里有一只小藏羚羊。猎人此时才了解到这只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求他饶了牠孩子一命。所以这位猎人也是为人父亲,看到藏羚羊为自己的孩子都能够做出这样的行为,他很感动、很惭愧,就体会到所有的动物都有亲情。所以他从此就把猎枪放下,没有再去打猎。
    另一专门夹黄鼠狼的猎人,一天发现他的猎具夹住一只黄鼠狼的皮,身体不见了。猎人顺着黄鼠狼留下的血迹到黄鼠狼的窝里一看,这只黄鼠狼是使尽全力把牠的皮脱掉,然后自己跑回窝正给牠的小孩哺乳。其实这只黄鼠狼已经去世了,牠的小孩还在吃牠的乳水。黄鼠狼纵使在生命攸关,牠的念头还是为孩子,牠那分母爱不输给我们人类。所以猎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也从此不再打猎。白居易诗曰“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我们对于动物也要有那一分同理之心,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好恶而去拆散动物的家庭。  
    不只动物需要关怀,植物也跟我们是一体的,都是这个地球的生命共同体之中。当面对所有的动物、植物,都用心在对待,一个人的存心、恭敬、真诚已经内化在心里了,表现出来的行为自然都是恭敬真诚,所谓“一真一切真”。一个人缺乏食物还可以撑个十天、八天,但缺氧五分钟,就可能脑死亡了。氧气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而来,植物是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东西,它给了人类最需要的东西,所以对植物要爱护。
    因为人不尊重植物,所以产生了非常多的问题。比方说每一次下雨都会发生土石流,三十、五十年前哪有那么多土石流,怎么突然几十年后都蹦出来了?因为滥砍滥伐,植物这些大树是可以抓住土壤,把它砍了土壤都松动了,结果一下雨,下得太大就会造成土石流、泥石流。所以现在所谓的天灾,其实细细去思考都是人祸造成。  
    树荫可以调节温度,一个都市只要树木愈多,它的气温就愈稳定。假如树都砍光了,这个都市阳光直接照射,温度就特别高,人在这样的环境居住,身体都会受伤害。所以树时时在调节温度。树因为让阳光不会直接照射土地,所以温度调节得很好。人类又会排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还有一些脏空气,都必须通过植物来把它吸收、把它转化。结果现在都砍光了,这些不好的空气就一直在空气层凝聚。当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以后就会形成温室效应,造成地球的温度都排不出去,就愈来愈高,造成全球性气侯异常,热带地区还下雪。这些现象是天灾吗?都不是。所以人要好好来思考,跟大自然是共存的。我们能够保护它们就可以共存共荣,假如伤害它们,绝对是两败俱伤。  
    老祖宗期许我们要做天、地、人三才。有一个数字提到,在一万年前,每一百年有一种物种消失;一千年前,每十年有一种物种消失;一百年前,每一年有一种物种消失;二十年前,每一年有五百种物种消失;五年前,每一年有一万种物种消失。看看这个数字非常触目惊心,短短几十年当中,全球的万物都濒临浩劫,快速灭绝,所以确确实实人类该是好好省思的时候。  
    假如用癌症做比喻,人类就是地球的癌细胞,癌细胞快速扩展去压迫到其它内脏,它快速扩展,它以为它愈来愈壮大,结果突然有一天身体垮了。癌细胞的下场是什么?死了。它虽然不断扩展,到最后整体这个人体也会死掉,它还是濒临死亡,它还是得死。人类也是,掠夺了这么多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人类好像愈来愈大了,等整个地球破坏了,不能生存了,地球不能生存,人类照样要灭亡。所以人不可以短视近利,一定要从对人的关怀,再扩展到对一切万物的尊重。当我们懂得对万物尊重,也教给我们的下一代懂得尊重所有的生命,也长养了孩子的仁慈之心。而当下一代有仁慈之心,他的父母、家庭当然是受益最大的。所以人要明理,不明理可能会做出很多让自己一生后悔的事情。 
    2.君子受到别人的尊重敬仰是因为哪些特质?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一个有德行的人,自然而然他的名声会传递开来,因为德风会吹出去。所以孔老夫子在《论语》里提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这个“小人”是指一般的平民老百姓;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偃”是指草低下身来,代表这德风一吹过去,所有这些平民老百姓都会受到教化,都会跟着学习、跟着效法。所以有德行的人一定要有真实的道德学问,自然而然会达到桃李不语,下自成蹊的效果。所以孔夫子当时候在讲学也是快速的发展,很多各国的读书人都要来跟夫子学习。  “相由心生”,心所想一定会表现在处事做人日常生活之中。当我们可以去理解到,圣贤人他的所想跟我们之间的距离有多大,我们就知道如何赶上来,“纵去远,以渐跻”。夫子在《论语》里提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夫子每天非常积极的修养自己的德行,所以他担忧的是一天空过,所以不能德之不修,不能学之不讲。自己有所领会的一些道理,一定要把它讲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让更多人的慧命得以长养。闻义不能徙,只要知道正义的事,一定当仁不让去做;不善不能改,时时想着自己还有哪些缺点要赶快修正,不能懈怠。所以夫子有这样的存心,所以他的德行,他对于人群的贡献,自然而然愈来愈大,自然而然赢得所有平民百姓对他的尊敬,对他的爱戴。所以“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绝对不是从容貌,容貌决不可能让一个人打从心里佩服,那是不可能的。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他的声望会自然而然传扬开来;“人所服,非言大”,一个人的才华绝对不是自己在那里夸大,在那里炫耀,而是因为才华让人家打从心里佩服,而这个“才”绝对都是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假如有才无德,就不能让人家佩服。所以行高者,一定要有德行。由于有德行,他所学的才华都是在一个目的出发,能够利益家庭、利益社会,所以他这些才华一定会让人佩服、让人受益,大家会对他很服气。绝不是说这个才华只为了一己之利,那就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3.何谓三种布施?哪一种布施是根本解决一个人的问题?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自己有的才华能力,只要帮得上别人,不要自私,不要不伸出援手。当一个人用能力去帮助别人,他已经把三种布施都修了。天地之间如理如法去求,都会有求必应。世间人喜欢财,但是却不知财要种什么因才能有财富?世间人想要聪明智慧,因在法布施;世间人希望健康长寿,要先种无畏的布施的因。时时去减少他人、甚至减少众生的苦痛,因为他自己做到上天有好生之德,时时都能够去关怀到别人的痛苦,他就能够得到健康长寿的果报。  
    当一个人去教导别人,把他的这些经验告诉他人,是用劳力、是用经验,就做到了内财布施。在指导别人的过程,自己也做了法布施,所以聪明智慧会日渐增长。因为告诉他这些方法,他可能往后可以用在他的工作、家庭生活,那他就不会因为没学到好方法而搞得手忙脚乱。他假如没本事,可能常常要担心我都没有办法有好的收入,那我的妻子、我的儿女心里面都没有安全感,常常都要担心受怕。而当把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给予了他,他有所成长,就能够安定一个家庭,所以这也属于无畏布施。  
    一个人做法布施的时候,同时具足三种布施。而且法布施是根本解决一个人的问题,所谓“救急不救贫”,你可以帮助他一时,但是他假如思想观念没变,可能愈帮他,他愈依赖,那可能就有副作用。所以最根本的帮助一个人,还是要让他接受正确的教育,从思想观念去改正,生命才能根本解决问题。所以要告诉孩子“己有能,勿自私”,量大福才会大。如:有位老师从小就很会帮父母做家事,弟弟、妹妹都是他在照顾,看起来好像很辛劳。但是后来他念小学、念初中、念高中,念到大学。没有想要去当干部、当领导,但往往机会都会到他的面前来。在大学时,学生会主席这些工作都抛给他。因为从小做事磨炼,所以办事能力特别强。不想要名,名也到眼前来。当孩子愿意接受很多的工作,很多的磨炼,这些付出绝对都不可能白费,而扎实了他这些本事。有次这位老师包饺子,另一位老师看着这位老师,他很惊讶说:我包一个饺子,他已经包五、六个饺子。因为从小做事很多,所以工作效率就特别好。所以人绝对不要怕付出,不要怕吃苦,因为到头来自己得的利益最大。所以“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当看到别人很有才华、很有能力,绝对不可以轻视他,不可以诋毁他,这样对自己很不好。当一个人嫉妒心起来了,他的德行就下去了,当嫉妒心起来,我们人的善良就被他控制了,那你每天可能都郁郁寡欢。何不放开心量,做到“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以前读书人都抱持着英雄惜英雄,因为难得有好的人出来利益社会。而成事不易,要把很多好事办起来不容易!应该成人之美,有多少能力也要尽心尽力帮他,一起把好事做起来。  
    所以当我们处众,在群体之中,很可能都是要面对大众的事情,假如没把事情做好,很可能影响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家,而是很多的人群。所以有机会替众人服务,绝对不能起嫉妒心。因为这个嫉妒心不只障碍自己,还有可能把众人的事搞砸了。所以应该抱持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团体当中要能随喜别人的善行,要能成就别人的善事,用这样的心胸去做,去成就他,那我们跟他的功德也是无二无别。  
    4.《朱子治家格言》云:“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是什么意思?
     《朱子治家格言》云:“见富贵而生谄容者”,看到有钱人就巴结的人,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最让人家看了很不舒服,真是丢脸!“遇贫穷”,看到穷人,“而作骄态者,贱莫甚”,看到贫穷人就摆一付很了不得的样子,去欺压别人,那是贱莫甚。虽然他有钱,但是他的行为并不高尚,而是很卑下的。
“勿谄富,勿骄贫”,不要谄媚。对于有钱人不需要去谄媚;对于贫穷的人也不应该骄傲、瞧不起。子路曾问孔夫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就是问夫子,贫穷的人不会去谄媚有钱人;有钱人也不骄傲,这样算不算有修养?夫子说还行,但应该再上一层,要能够“贫而乐,富而好礼”。就是纵使贫穷,他不去谄媚,他清楚为什么他现在贫穷,他应该好好再种富有的因,种财布施,之后自然就能够命由我作。读书人明理,所以他可以贫而乐,可以乐得做君子。富而好礼,就是一个人纵使很有财富,但是他还是谦恭有礼,不会因为有钱就让他以前对人的态度一百八十度转;而好礼,也当然懂得救济一些贫苦之人。所以不管处于富、处于贫,其实都可以心安理得去生活。  
    感恩老师,感恩所有为之付出的人!

 
 
感恩学长的分享!
注: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

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
   《礼记·学记》曰“相观而善”,善学者是“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样才能受益。
   

返回  

 
 

弟子规线装书

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